生態農業最早于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如今在中國,生態農業的浪潮也已撲面襲來,做生態農業成了這個時代頗為時髦的一件事。怎么做才能讓名號響起來,讓盤子大起來,讓腰包鼓起來,成就一番雖不轟轟烈烈但細水長流的事業,是個值得各位農人們思考的問題。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看看其他國家在怎么做生態,也許會對您有所啟示。
1、世界生態農業典范——菲律賓瑪雅農場
菲律賓是東南亞地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其中以瑪雅農場最具有代表性?,斞呸r場位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10年建設,農場的農林牧副漁生產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斞呸r場的前身是一個面粉廠,經營者為了充分利用面粉廠產生的大量麩皮,建立了養畜場和魚塘;為了增加農場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頭制造廠。隨著農場的發展,經營主開拓了一塊24公頃的丘陵地,擴大了生產規模,取名為瑪雅農場。
為了控制糞肥污染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瑪雅農場陸續建立起十幾個沼氣生產車間,每天產生沼氣十幾萬立方米,提供了農場生產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從產氣后的沼渣中,還可回收一些牲畜飼料,其余用做有機肥料。產氣后的沼液經藻類氧化塘處理后,送入水塘養魚養鴨,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農田生產的糧食又送面粉廠加工,進入又一次循環。
像這樣一個大規模農工聯合生產企業,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卻能保持高額利潤,而且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污染。這樣的生產過程由于符合生態學原理,合理地利用資源,實現了生物物質的充分循環利用。1980年,在瑪雅農場召開了國際會議,與會者對該生態農場給予高度評價。
2、缺水少地也能做生態 節水先行的以色列生態農業
以色列是一個農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全國一半以上土地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因此土地和淡水資源十分匱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色列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了滴灌和其他微量灌溉技術,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節水成為其農業管理的中心任務,單位土地面積和單方水最大的經濟效益是節水農業研究和管理的主要目標。農作物、綠樹、草地、鮮花幾乎全用滴灌。滴灌按時按量地把水及營養直接輸送到植物的根部,避免了水的流失,可以以少量的水達到最佳效果,水、肥利用率高達80~90%,節水50~70%,節約肥料30~50%;同時,防止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發生,節約了傳統灌溉溝渠占地問題,使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增長。
此外,以色列還重視研究利用廢水進行農田灌溉的再循環利用。他們將廢水通過不同的過濾裝置,降低其污染物質和細菌含量,使廢水面為適宜灌溉的水源。灌溉時,綜合考慮水質、土壤質地與狀態,制定出合理的灌溉策略與方式,并選定適宜的作物,以利于水中物質的分解和避免地下水質的污染。
借助科技手段,以色列特色節水農業不僅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還提高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集約化、規?;潭?。達到以水為中心的田間水——土壤——作物——大氣系統的協調關系,保持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作物水之間的適應于農業生產用水要求的相互轉化的平衡,提高了水源到作物產量轉化環節的水分利用率,形成了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最大程度的優化和利用。
3、嚴謹的德國人 嚴格的德國生態農業
德國早在1924年就有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如同德國人行事的嚴謹作風一般,德國對生態農業的要求也相當嚴格: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殺蟲劑、除草劑,而使用有益天敵或機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使用有機肥或長效肥;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牧場載畜量;動物飼養采用天然飼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歐盟于1991年6月21日頒發了《關于生態農業及相應農產品生產的規定》,該規定明確指出,作為生態產品的生產必須符合國際生態農業協會(FOAM)的標準,如產品如何生產,哪些物質允許使用,哪些物質不可使用等。在生產過程中,生態產品所采用的原料必須是生態的。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則允許部分附加料來自傳統農產品,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傳統農業附加料,就應在產品中標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來自生態的,才可作為純生態產品出售。
德國生態農業協會(AGOEL)的標準高于歐盟的“生態規定”。如一企業欲加入AGOEL,將其產品作為生態產品銷售,必須經過3年的完全調整方可。由國家授權的檢測中心對申請轉入生態農業生產的企業進行檢查,每年至少進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進行抽查。如檢查不合格,則要延長調整期。此外,德國農業部每年還設立了生態農業獎,獎勵對促進生態農業改善、開發產品技術等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獎金總計25000歐元,足以見德國政府對于生態農業的大力提倡和支持。
4、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如何做生態農業?
日本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70年代,而生態農業發展經歷了強調農產品(加工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保全,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由于日本本國農業資源有限,因此日本的生態農業的形式往往因地制宜、多種多樣。主要有: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過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機資源,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如,將家畜糞便經堆放發酵后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將污水經處理后得到的再生水用于農業灌溉等,這都是充分利用農業再生資源的措施;
第二,有機農業型。即在生產中不采用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其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利用秸稈還田、施用綠肥和動物糞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養分循環;采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蟲草害;采用合理的耕種措施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產體系及周圍環境的基因多樣性;
第三,稻作——畜產——水產三位一體型。即在水田種植稻米、養鴨、養魚和繁殖固氮藍藻的同時,形成稻作、畜產和水產的水田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做法是在種植水稻的早期開始養鴨,禾苗長大后,田中出現的昆蟲、雜草等為鴨提供飼料,鴨的糞便作禾苗的肥料,又可為水田中的紅線蟲、蚯蚓、水蚤及浮游生物提供食物來源,同時又給魚等提供餌料,從而實現生態循環。這種生態農業技術已在日本農村推廣和普及,該技術所產生的綜合效益亦被眾多水稻種植農戶所認可;
第四,畜禽——稻作——沼氣型。即農民在養鴨、牛等家畜過程中,將動物的糞便作為供制造沼氣的原料。同時,農作物的秸稈經過加工用來作家養畜禽的飼料,或作為沼氣的原料,沼氣又可為大棚作物提供熱源等。這樣,經過能量轉換實現生態的均衡,并且生產的農作物比較環保,又能實現經濟效益。
5、大棒 胡蘿卜:老牌農業帝國的生態農業之路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據了解,美國農業勞動力約200萬人,僅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左右,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為基礎。另外,早在1914年,美國就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種植的專業化,農業產銷也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以此成就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集約化、高度機械化的老牌農業帝國的地位。但是美國對保護農業后備資源和農業生態建設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水平上都是名列世界前茅的。而這與其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有力的財政支持是分不開的。
美國的生態農業發展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保障。早在1990年,美國頒布的《污染預防法》中就對生態農業做出過明確規定,經國會通過的《美國的1990年農業法》通過立法形式選擇研究和教育途徑來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有利可圖的與保護資源的農業生產體系。為了實施低投入發展模式,還對農藥、化肥等投放量標準制定了專門的法律規定。
如果說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提,那么有力的財政扶持就是生態農業持續壯大的基礎。目前美國已有2萬多個生態農場,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便開始對農業進行“綠色補貼”,要求受補貼農民必須檢查自身環保行為,除此之外還暫行減免農業所得稅;在生態農作制度改革過程中,為了引導農場采用休閑方式降低生產成本與保持水土,美國政府指定了休種補貼政策,對農戶進行直接的補助補貼。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國式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中國擁有數千年農耕歷史,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些年農業生產也的確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清楚地認識到,現今中國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負面問題也隨之而來,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打擊。因此,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農業發展的道路,重視生態農業發展方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源遠流長,稻田養魚、?;~塘等模式已有上千年歷史,至今仍興盛不衰。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思路。經過30年的發展,全國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縣已達300多個,其中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102個,省級試點示范縣200多個,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但是就現今整體市場環境而言,生態農業雖然前景被看好但是實際推進仍困難重重。由于政府目前還沒有制定出嚴格的生態農業行業標準,生態農業準入門檻低。導致目前生態農業領域魚龍混雜。在各環節監管的缺失下,大量假冒偽劣的農產品披著“生態產品”的外衣充斥于市場,攫取高額利潤,嚴重擾亂了產業的健康發展。此外,生態農業投入時間長、成本高,優質優價本無可厚非,但是常因為市場環境不成熟或者銷售渠道所限,造成好產品也“愁嫁”,大大打擊了生態農業從事者的積極性和產業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要以世界總耕地7%的土地生產出滿足世界22%以上人口的糧食,壓力不容小覷。如果完全拋棄集約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將對于國內的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而言,生態農業應當是現代化的生態農業,是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復合體系,既不能只重視生態效益而忽視了投入產出,也不可以生態環境為犧牲換取經濟效益??傊?,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是一個長久的艱巨的工程。(文/竇曉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